|
|
The Tap Root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 will screen films to enrich the experiences of its participants. This series of films will become a film festival known as the Austronesian Film Festival. The Austronesian Film Festival will show viewers films from Taiwan and New Zealand, and it may be an event that is hosted at venues around the world.
姓名: 紐西蘭故事片《Made In Taiwan》
2009年 │ 紐西蘭
片長: 43 分鐘
製作人: George Andrews
導演: Dan Salmon
簡介: 在紀錄片《赤裸的薩摩亞人》(Naked Samoan) 中,Oscar Kightley與毛利電台/電視台名人Nathan Rarere運用基因序列比對方式追溯他們家庭的祖先。他們發現其祖先來自於台灣,而後經過萬那杜(同時也有人經過庫克群島,抵達奧特亞羅瓦,即現在的紐西蘭),來到太平洋上的島嶼。在這條基因尋根的旅途中,他們不僅認識了當地人民,同時亦發現驚人的文化相似性,甚至於某些台灣原住民族群,不僅外表類似玻里尼西亞的原住民,其基因也有高度的關聯性。台灣原住民亦對於來訪者展現了客家式的歡迎。該影片在大溪地的「大洋洲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中,榮獲最高榮譽的獎項。
姓名: 眾族同聲
2009年 │ 美國
片長: 82 分鐘
製作人: 陳華友 (Tony Coolidge)
導演: 亞倫‧荷斯 (Aaron Hosé)
簡介: 這部片的構想來自1996年於ORIENT雜誌發表的「雲端的村落」(Village In The Clouds)這篇文章。在這部影片中,觀眾將看到一位台裔美國人的真實故事,他的人生因母親過世後的一段經歷,而發生重大的改變。這個故事完整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並且介紹他一路走來的轉變過程中,遇到的一群令人驚奇的朋友。主角Tony Coolidge發現台灣的原住民文化與族群,而觀眾也將從這個深入的私人故事,分享他的這份發現。在片中,Tony追尋自己的根,在「祖靈」和過去的歷史中找到圓滿。生活多采多姿的原住民一度遭到壓迫,被迫沈默,現在他們在他一度失去的家鄉村落,在高聳雲端的地方歌唱。他在深受感動之餘,立下終其一生的志願,要讓這些族人的聲音能傳揚到全世界,並且希望這些聲音能激發其他人也踏上發現之旅,尋找自己的根,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完整。在他的旅程中,你將看到他如何蛻變為替原住民世界發聲的人,努力留下可供自己的兒子發現的文化遺產。「我不希望我兒子是在歷史書籍裡讀到他的文化遺產,我希望他能發現自己的根,融入同屬於全球大家族的原住民世界。我希望他永遠別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裡,也要他記得自己永不孤單。」
姓名: 阿美嘻哈
2005年 │ 臺灣
片長: 45 分鐘
製作人: 蔡政良
導演: 蔡政良
簡介: 有一批阿美族年輕人,以年齡組織為基礎,將當代所耳濡目染的流行文化,基於都蘭當地的文化與社會傳統,獨樹一格地創造出一種融合了歌曲、舞蹈與遊戲的身體表現。而這些舞蹈和遊戲除了在外在的表現上呈現多元且「現代」的流行文化風格,卻也展現了都蘭村阿美年輕人的自我認同,更突顯了與其他族群社會(尤其是主流社會)年輕人的差異性。這種透過集體身體的舞蹈與遊戲,來自於都蘭村阿美族的文化,也來自於流行文化,都蘭年輕人活力十足地創造出一種屬於阿美年輕人獨樹一格的嘻哈風,一種與源自於美國的嘻哈不同的「阿美嘻哈」。
姓名: 血_馬丁阿桑
2013年 │ 臺灣
片長: 52 分鐘
製作人: 林光亮(Fuday)
導演: 林光亮(Fuday)
剪輯: 劉華丹(Watan)
簡介: 由一雙經過西方教育卻閃著阿美獵人般精銳的目光,在文化的交界處激盪出對於自己母親族群的認同,在語言文化流失的現今,對於文化、歌曲、儀式中傳承以及尋找最深的意涵。他是否能喚醒族人回歸最原始的阿美族文化,不再他鄉唱著流浪,能夠在心靈上得到踏實和歸依。
影片中,我們藉由一位在德國長大回台,身上卻是美國與阿美的混血兒──馬丁阿桑(族名:Asan),來看到不同於台灣這片土地上年輕人慢慢流失的熱情和認同感,他不將傳統背離、也不抽離於現代,要說是橫跨兩個不同族群,倒不如說是腳踏兩個生態圈。積極的參與阿美族的文化和傳統,不因為外表的輪廓異於族中他輩,仍是一心在母族的土地上尋根。
愛泰雅協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 © 網頁設計: HybridWeb. |
點選以下網路社群看愛泰雅協會最新動態。